医学影像报告解读
一、医学影像分类
1、放射科:包括X线检查(各种拍片、造影、骨密度测量)、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MRI)。X线检查和CT检查中,要使用著名的X射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射科有辐射”的根源,因此是有辐射的。不过,可千万别错杀了磁共振检查(MRI),它靠磁场成像,不使用X射线,因此没有辐射,完全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
2、核医学科:包括各种SPECT显像以及知名度极高的PET-CT。这些检查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放射性药物,这些药物主要发射γ射线,从而具有辐射性。此外,PET-CT还需要用到CT,因此会叠加CT相关的辐射。
3、超声科:超声科就是通过专业的超声设备通过超声波的物理特性进行诊断和治疗影像科室。“超声科”的检查项目是没有辐射风险的,所以做多少次超声检查,都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
4、几种图像检查的安全性
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检查(MRI)是完全没有辐射的,不要再跟专业人士谈论超声和MRI的辐射危害了。除了这2种外,其余影像类检查都是有辐射危害的。
自然界中辐射无处不在,自然界的辐射称为天然本底辐射,通常约为2.0~3.0 msv/年(毫西弗),每天1包烟的辐射量是0.1msv, 胸片检查是0.1msv,头颅CT检查是2msv,肺部CT检查是6msv,低剂量肺部CT检查是2msv,腹盆CT平扫检查7 msv,腹盆CT增强检查是20 msv,核医学骨显像是5 msv,核医学心脏显像是10 msv,核医学肾显像2 msv ,PET-CT检查是20 msv,举例以吸烟者为例:如果每天1包烟,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35 mSv,远大于大多数的医疗辐射剂量。再例如,一次X线检查,相当于坐飞机飞行2万公里。
医疗辐射有危害,尽管这种危害小到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但还是要尽可能少地接触医疗辐射, 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检查(MRI)没有辐射,X线检查、CT检查和核医学科检查存在辐射,但辐射量并不大,其危害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因此,为了病情的需要,应该坦然接受相关检查;
二、简单了解几种常见医学影像设备
1、CT
1)原理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也是利用线穿透人体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后,发生不同程度吸收而产生影像对比,妆病变导致CT图像 上组织结构密度发生改变时,称之为密度增设可减低,也可描述为高密度、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量化的CT值就是亨氏单位,表示为HU。范围为-1000-1000HU,其中骨头为1000HU,空气为-1000HU,水是0 HU。软组织一般为20-50HU,脂肪为-90-170HU。
2)、分类
平扫CT:指不用对比剂的扫描,也就是常规扫描。
增强CT:指静脉注入水深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正常的组织结构及病变内可因有含碘对比剂而密度增高,称之为强化。包括普通增强,多项增强,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是利用对比剂注入后扫描延迟时间和扫描次数不同,而用来检查不同的组织器官。
3)、常见设备
当前应用的CT机都是多层螺旋CT,包括2、4、6、8……64层,还有256、320层及MSCT,双源CT、能谱CT等。
“层”(slice)和“排”(detector -row)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排”是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数目,即有多少排探测器,是CT的硬件结构性参数;而“层”是指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即同步采集图像的DAS通道数目或机架旋转时同步采集的图像层数,是CT的功能性参数,一般每排器采集1 层图像,这时排和层数是一致的,如果每排探测器一次采集重建出2层图像,每排出2幅图像,因此一次采集可以形成排数两倍的层图像。在MSCT在扫描速度和层厚上有了很大改进,速度已达0.27-0.4s,层厚可小至0.5-0.625mm 。
4)CT图像后处理技术:
二维显示技术:1、薄层面重组,就是一般的图像,有助于微小病灶的发现;2、多平面重组(MPR),确定病变位置和毗邻关系;3、曲面重组(CPR):能够整体显示弯曲走行的结构,如冠状动脉。
三维显像技术:1、最大强度投影(MIP):用于不同方位整体观察高密度结构;2、最小强度投影(minIP):不同方位上整体观察低密度结构;3、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三维显示复杂结构的全貌,立体感强,主要用于立体显示心血管和骨骼系统。
其他后处理技术:包括CT仿真内镜,各种结构分离技术、肺结节分析技术等
2、MRI
1)、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强外磁场脉冲时对人体内H+的影响,呈不同排列分布的特性进行成像。在外磁场进入时,体内H+有两种改变,一种产生纵向排列(反磁力线方向排列),一种产生横向排列(同步同速的同相位进动),当脉冲消失后,各H+恢复正常状态,这时,纵向排列的H+恢复原状的时间,叫T1(纵向驰豫时间),横向恢复的时间叫T2(横向驰豫时间),采集这两个时间形成的信号,加权后(T1WI和T2WI)形成MRI图像。表现在图像上是灰度深浅不同的图像。图像上的黑白灰度称为信号强度,其中白影称为高信号,灰影称为中等信号,黑影称炎低信号。
MRI图像有两种,T1WI图像和T2WI图像。
T1WI图像中,高信号代表T1驰豫时间短的组织,常称为短T1高信号或短T1信号,例如脂肪组织;低信号代表T1驰豫时间长的组织,常称为长T1高信号或长T1信号,如脑脊液。
T2WI图像中,高信号代表T2驰豫时间长的组织,常称为长T2高信号或长T2信号,如尿液,低信号代表T2驰豫时间短的组织,称为短T2低信号或短T2信号,如骨皮质。
小结:长T1信号代表组织,短T1信号代表液体;长T2信号代表液体,短T2信号代表组织。
2)常见设备
MRI机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超导型(高场强1.5T和3.0T),一种是永磁型(低场强0.2—0.35T),临床使用的主要是后者。
MRI检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平扫检查,包括普通平扫检查(常用的)和特殊平扫检查(用于脂肪血管等的特定检查),一种是对比增强检查,通过静脉注入顺磁性或超顺磁性对比剂后,改变T1或T2的时间,形成强化影像。
普通增强:常用于颅脑装病检查
多期增强检查:常用于盆腔疾病检查
超顺磁性对比剂增强检查:肝脏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细胞特异生对比剂增强:常用于肝脏肿瘤诊断,对小肝癌的检出有较高价值
3、超声检查
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不同组织上产生的反射、折射、散射现象,发生衰减、吸收而形成不同的声影。
1)、二维超声:常见的超声方式。采用多声束扫描方式。能够实时动态清晰的显示脏器形态、解剖层次和毗邻关系
反射类型
二维超声
图像表现
组织器官
无反射型
液性暗区
无回声
尿、胆汁、囊肿液、血液等液体
少反射型
低亮度
低回声
心、肝、胰、脾等实质器官
多反射型
高亮度
高回声
血管壁、心辨膜、脏器包膜、组织纤维化
全反射型
极高亮度
强回声,后方有声影
骨骼、钙斑、结实、含气肺、含气肠管等
2)、M型超声:采用单声束扫描,并在横坐标方向上加入一对慢扫波,形成距离和时间曲线。主要用于检查心脏和大血管,可以检查房室和主埃及径线,左右室壁和室间厚度,瓣膜运动幅度和速度,以及左右心室收缩功能
3)、D型超声:也叫多普勒超声,包括频谱多普勒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液成像。
频谱多普勒超声:能够获得组织器官结构及病变的血流信息,包括血液方向、速度、性质、压力阶差等,可对心脏、血管和脏器病变的血流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
彩色多普勒血液成像(CDFI):能够直观显示心脏、血管、和脏器的禾血流状况,通过色彩改变,可第三的发现异常血流,但不能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4、PET CT
PET-CT是新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检查方法,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号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PET-CT将PET与CT完美融为一体,由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 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
恶性肿瘤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代谢活性非常高。它是人体内的“强盗”,掠夺性的摄取营养,往往是肿瘤患者越来越瘦,可肿瘤却越长越大。葡萄糖是人体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恶性肿瘤摄取的葡萄糖远远多于其它正常组织。血糖会有波动,那是因为吃饭,吃完饭就升高,饥饿时低,与癌胚抗原不同,如果是肿瘤引起的,没有经过治疗,不会出现这么大的波动。利用这一特性,在葡萄糖上标记上带有放射活性的元素氟-18作为显像剂(18F-FDG),将此显像剂注入静脉内,在体内循环,恶性肿瘤摄取的18F-FDG远多于其它组织,肿瘤细胞内积聚的大量18 F-FDG,经PET显像,可以检测到体内 18 F分布情况从而显示肿瘤的部位、 形态、大小、数量及肿瘤内的放射性分布。
安全性好。PET检查需要的核素有一定的放射性,但所用核素量很少,而且半衰期很短(短的在12分钟左右,长的在120分钟左右),经过物理衰减和生物代谢两方面作用,在受检者体内存留时间很短。一次PET全身检查的放射线照射剂量远远小于一个部位的常规CT检查,因而安全可靠。
PET/CT检查肿瘤主要通过检查组织对PET/CT示踪剂的摄取能力来判断,SUV值就是来衡量对PET/CT摄取能力的一个计量标准,医生会根据病变部位的形态再结合代谢能力进行分析,再排除掉炎症、极少数能导致摄取能力增高的疾病后,才能确定是否为肿瘤。
正常的SUV值一般低于2.0。当petct SUV值>2.5时,患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专家以SUV>2.5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标准,低于2.5而高于2.0的情况则要考虑良性肿瘤。另外,预后判断与SUV值的联系也非常大,研究表明,原发灶或转移灶SUV<10时,预后效果相对较好,生存率较高;相反SUV>10时,预后较差。 但是,并不是SUV值高了就代表得了肿瘤,如炎症组织、结核灶、真菌感染等也会出现SUV值升高的情况,不过不用担心,有经验的petct专家会对此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三、影像检查的基本应用
1、外伤骨头:
X光片快速易得,应为最先选择;而进一步更细的观察,可选择CT。
超声、MRI对于骨皮髓质等看不大清,效果远远不及X射线为基础的X光片与CT。
2、颈椎、腰椎、肌肉:椎间盘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需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而想要最好地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自然是MRI。同理,对于关节、肌肉、脂肪组织的检查,MRI亦为首选。
3、脑、脊髓疾病:
对于脑、脊髓疾病,MRI拥有最强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直接获得清晰的三维图像,利用不同序列得到较全面的诊断信息。
但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如“脑溢血”),急诊的条件下行CT检查可以最早发现异常,早期得到诊断。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脑梗),MRI却能够早于CT发现异常,所以早期仅仅做CT而未发现异常往往无法排除脑梗。
4、胸部疾病:
X光胸片可以粗略检查心脏、主动脉、肺、胸膜、肋骨等,可以见到如,心影增大、肺纹理增多、肺部钙化点、主动脉结钙化等。相比X线,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更加清晰,对胸部病变的检出敏感性和显示病变的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光胸片,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胸部CT有决定性意义。高分辨CT又进一步地增加了对肺部观察的分辨率,对于某些疾病(如肺间质疾病)意义重大。然而,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显著高于X线。MRI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应用非常有限。
5、腹部、盆腔疾病:
胆囊疾病的诊断非常依赖超声,优于CT、MRI.这主要是因为,腹腔器官受呼吸影响,运动较大,影响了CT、MRI成像,而超声却不会因此受影响。
超声对于肝脏、脾脏、胰腺、肾脏、盆腔脏器等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在有经验的超声医生检查下,准确率不亚于CT、MRI。但超声受气体干扰很大,故对于肠道等含气较多区域,超声诊断准确率大大降低。
四、医学影像报告解读
1、异常影像表现分析
1)部位:颅内肿瘤,脑膜瘤多位于颅内脑外;转移瘤常见于脑内表浅部位;星形细胞瘤的位置多较深
2)数目:同为肺内结节,单发者可能为肺癌或其他良性病变,多发者常见于转移瘤
3)形状和边缘:一般而言,类圆形且边缘沈整者常见于良性病变,如肺错构瘤;而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者,可能为恶性肿瘤,或为急性炎症,如肺脓肿急性期
4)密度、信号强度和回声:可大致反映病变组织的结构和成分。如钙化灶在X线和CT上均呈高密度,MRI上呈长T1,短T2信号,超声上则为强回声伴后方声影;含水囊肿,CT上为水样密度,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超声上则为无回声灶并伴后方回声增强;软组织病变,在X线、CT、MRI和超声上,其密度、信号强度和回声与邻近正常组织有所差异,且CT、MRI增强检查和超声造影上有不同程度强化和回声增强。
5)邻近器官和结构:邻近器官和结构改变对诊断常有较大帮助,如CT图像上发现肺野内分叶状肿块,若同时有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常指示肿块为周围型肺癌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6)弥漫性:如X线上显示骨质密度普遍性减低,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或软骨病,肺纹理普遍性增多,见于肺间质性病变、肺淤血或肺充血
7)器官大小、形态和位置改变:如,CT上脾弥漫性增大常见,原因有门静脉高压、淀粉样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白血病、淋巴瘤病变等原因所致;又如X片上心影呈“梨形”改变,常见于二间瓣狭窄;再如,超声检查示床内无肾影,而于盆腔内显示肾结构回声,即“盆肾”,属于先天性异常。纵隔各组淋巴结在CT上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影,正常时短径<=10mm,若>=15mm应视为异常。
2、胸部CT检查报告单经常出现结果有以下几种,可以做如下解释:
(1)胸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一般认为是正常的结果。
(2)肺内陈旧性病变(陈旧性结核并钙化):可以理解为检查结果正常,因为陈旧的病变一般是治愈后的结果,尤其是已经发生钙化,一般不会复发。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大泡:可以理解为有慢性或较稳定的病变,需要定期复查,并请内科医师进行综合判断。
(4)慢性肺间质性病变、肺纤维化:可以理解为有慢性或较稳定的病变,需要定期复查,需要内科医师对肺功能进行综合评判,可以进一步检查肺功能。
(5)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可以理解为有慢性或急性胸腔病变,一般多为胸膜受累病变,需要请临床医师(呼吸科或胸科医师)进行临床综合判断,并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及时治疗。
(6)右(左)肺内占位性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有癌症可能,也可能是良性的占位病变,确诊后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7)肺内多发结节影,性质:有良性和恶性病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8)右(左)肺术后改变:被检查者做过肺部手术,往往需要定期复查随访,观察术后病变的转归方向。
(9)肺内炎症:如果是急性炎症改变,肺炎的可能性大,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结果。但有些炎症改变也有恶性的可能,尤其是老年人,肺部反复不愈的慢性炎症改变要密切注意,定期复查,及时确诊,及时治疗。
(10)肺结核:明确诊断的,可以得到及时早期治疗。
3、几个常见肺部疾病和术语:
1)、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阻塞由腔内阻塞或外在性压迫所致:腔内阻塞由异物、肿瘤、炎性狭窄、内分泌物淤积、水肿甚或血块等;外在性阻塞主要由邻近肿瘤或肿大淋巴结压迫所致。根据时间和程度不同,由以下三种结果
A、阻塞性肺气肿:是指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
a、局限性肺气肿:因支气管部分性阻塞产生液压瓣做用,吸气时空气进入,呼气时不能完全呼出,引起肺泡过度充气。CT影像表现:断层图像上肺局限性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b、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为弥漫性终末细支气管慢性炎症或狭窄,形成活瓣性呼气性阻塞,细支气管以远的肺泡过度充气并伴有肺泡壁破坏。CT影像表现:断层图像上两肺纹理普遍稀疏、变细、变直,余同胸片所见
2)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不张为支气管腔内完全阻塞,腔外压迫或肺内瘢痕组织收缩引起,前者常见。当支气管完全阻塞后,肺泡内气体多在18-24小时内被吸收,在京有肺组织萎陷。阻塞可以在主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细支气管发生,导致一侧性、肺叶、肺段和小叶的肺不张。
3)肺实质性病变: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代替。常见的病理改变有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常见病有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胶其他各种肺炎、肺泡型肺水肿、肺出血、肺梗死、肺结核、肺泡癌及真菌病。炎性病变经治疗后,1-2周内可消散;肺出血或肺泡型水肿实变,经治疗后可在数小时或1-2日内完全消失。
4)结节与肿块:当病灶以结节或肿块为基本病理形态时,其中<=3cm者称为结节,而>3cm的称为肿块。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常见于肺癌、结核球及炎性假瘤;多发常见于肺转移瘤,坏死性肉芽肿、多发性含液肺囊肿等。
5)网状、细线状和条索状影:肺部的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是间质性病变的表现。肺间质性病变是指以侵犯肺间质为主的病变,实际上常同时伴有肺含气间隙的改变。肺间质的病理改变可以是渗出或漏出,炎性细胞或肿瘤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增生。常见病有慢性支气管炎、特发性纤维化、癌性淋巴管炎、尘肺和结缔组织病等。CT表现:初期呈长1-2cm网状影;中期:长2-5cm弧线状影;晚期:肺纤维化后期,可见蜂窝状影,并向内累及。
6)钙化:在病理上属于间质性病变,受到破坏的组织发生脂肪酸分解而引起局部PH值变化时,钙离子沉积下来,一般发生退行笥变或坏死组织内。钙化在病灶中所占比例越大,良性的可能越大。 |